RTO(蓄热式热氧化炉)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陶瓷蓄热体高效回收燃烧后高温烟气的热量,并利用这部分热量预热进入的低温废气,从而大幅降低燃料消耗,实现高效、节能的VOCs氧化分解。其工作过程是一个周期性切换的循环,通常分为多个阶段(以典型的三室RTO为例):
核心原理步骤分解
1. 废气预热阶段:
低温有机废气(通常25-50°C)通过进气切换阀被引导进入第一蓄热室(A室)。
废气向上流过该室内填充的陶瓷蓄热体(通常是蜂窝状结构,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热容)。
陶瓷蓄热体在上一个循环周期中储存了高温烟气(约750-850°C)的热量。
废气与高温陶瓷体进行热交换,被迅速预热(通常可升温至接近氧化温度,如700-800°C)。
预热后的高温废气进入顶部的燃烧室(氧化室)。
2. 高温氧化阶段:
预热后的高温废气进入燃烧室。
燃烧器(主燃烧器) 根据废气浓度自动调节燃料(天然气、柴油等)供应:
如果预热后的废气温度已达到或超过设定的氧化温度(通常760-900°C),燃烧器可能处于小火或待机状态。
如果废气浓度低、预热温度不足,燃烧器会补充燃料燃烧,将废气加热至氧化温度。
在高温和充足氧气条件下,废气中的VOCs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(燃烧),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(CO₂)和水蒸气(H₂O),并释放大量热量:
此阶段产生的高温净化烟气(温度略高于氧化温度,如800-850°C)从燃烧室流出。
3. 热量储存(蓄热)阶段:
高温净化烟气被引导向下流过第二蓄热室(B室)(在上一周期中已被冷却)。
高温烟气将其携带的显热传递给B室的陶瓷蓄热体。
陶瓷蓄热体吸收热量,温度急剧升高(从上一循环末的较低温度升至接近800°C),储存热量为下一个循环预热废气做准备。
烟气在流经陶瓷体过程中被冷却(通常降至比入口废气温度高50-150°C左右,如80-150°C)。
冷却后的净化烟气通过排气切换阀经烟囱排入大气。
4. 吹扫阶段:
在切换阀门改变气流方向之前,通常有一个短暂的吹扫阶段。
少量净化后的气体(或新鲜空气)被引入即将切换为进气通道的第三蓄热室(C室)。
目的是吹扫掉残留在该室死角和阀门连接管道中的未处理废气,防止其在切换后直接随净化气排出造成瞬时排放超标。
吹扫气体随后也进入燃烧室被氧化处理。
5. 阀门切换与循环继续:
经过一个设定的时间周期(通常30秒到数分钟),进气切换阀和排气切换阀同步切换。
新的流向:
原始进气A室 → 切换为 蓄热/排气通道 (类似于之前B室的作用)。
原始蓄热/排气B室 → 切换为 吹扫/待机通道 (为下一个吹扫准备)。
原始吹扫/待机C室 → 切换为 进气预热通道 (接替原来A室的作用)。
过程重复:新废气进入C室预热 → 燃烧室氧化 → 高温烟气进入A室蓄热/冷却 → 冷却后烟气从A室排出 → 吹扫B室 → 再次切换... 如此周而复始。
为什么RTO高效节能?关键在“蓄热”
高热回收效率: 陶瓷蓄热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(通常250 m²/m³)和极高的热容量,能高效地吸收和释放热量。热回收效率通常可达95%以上。这意味着废气氧化所需热量的绝大部分(95%)来自系统自身回收的热量,只有少量(5%)需要燃烧器补充(针对浓度合适的废气)。
降低燃料消耗: 极高的热回收效率使得RTO在处理中低浓度VOCs废气时,维持高温氧化所需的辅助燃料消耗大大低于直燃式焚烧炉(TO)。
稳定氧化温度: 周期性切换和热量回收保证了燃烧室温度的高度稳定,有利于VOCs的充分氧化分解。
典型RTO结构组成
1. 蓄热室: 通常2个或多个(常见为3室),内部填充陶瓷蓄热体(蜂窝状、球状或片状)。
2. 燃烧室(氧化室): 位于蓄热室顶部,内部布置主燃烧器,维持高温氧化环境。
3. 切换阀系统: 关键部件,通常为提升阀或旋转阀,用于周期性地切换废气和净化烟气的流向。其密封性和切换速度至关重要。
4. 燃烧系统: 包括主燃烧器、燃料供应、点火装置、火焰监测器等。
5. 风机系统: 引风机(位于RTO后,抽吸废气)和/或鼓风机(位于RTO前,推送废气)。
6. 控制系统: PLC或DCS系统,控制阀门切换时序、燃烧器工作、温度监控、安全联锁等。
7. 烟囱: 排放净化后烟气。
8. 必要的辅助系统: 如吹扫风机、应急排放阀、温度/压力/浓度监测仪表、防爆装置等。
RTO通过陶瓷蓄热体交替进行吸热(储存高温烟气热量)和放热(预热低温废气),配合周期切换的气流方向,实现了废气氧化产生热量的内部高效循环利用。这种独特的工作原理使其在处理大风量、中低浓度VOCs废气时,相比其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(高热效率)和极高的去除效率。阀门切换是驱动整个循环的关键动作。